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保税区片区


2013年8月,国务院正式批准设立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保税区片区,9月29日正式挂牌成立。保税区片区也成为了我国首个自贸试验区。自贸区范围涵盖上海市外高桥保税区、外高桥保税物流园区、洋山保税港区和上海浦东机场综合保税区等4个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总面积为28.78平方公里。成为中国实行政府职能转变、金融制度、贸易服务、外商投资和税收政策等多项改革措施的试验田,并大力推动上海市转口、离岸业务的发展。

2015年区域企业经营总收入达到16400亿元,“十二五”期间年均增长11.6%。其中贸易业所占比重达到87%;实现进出口额7415.5亿元,年均增长8.2%;完成税务部门税收590.7亿元,年均增长13.7%;完成海关税收762.35亿元,年均增长8.0%。进出口额占全市比重从“十一五”期末的22%提升到26.4%,商品销售额占全市的15.3%,税务部门税收占浦东新区的22%。商品销售额、税务部门税收、进出口额分别占全国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的58%、53%和19%。自贸试验区建设再次掀起企业投资高潮,2015年末保税区片区累计32249家,其中78%为挂牌后新注册。其中,外资企业9769家、内资企业22480家,160家世界500强企业投资了337个项目。

保税区片区在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的同时,服务上海“四个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能力有得到有效增强。

贸易功能进一步巩固:跨国公司地区总部达62家,营运中心达225家,亚太营运商达42家,保税区片区总部型企业累计超过300家,总部经济占区域经济总量超40%。

平台经济功能进一步拓展:6家大宗商品国际现货交易市场完成筹建,洋山进境水果指定口岸获国家质检总局批准设立,跨境电子商务呈现多元化发展,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入驻企业320余家,交易额占全市艺术品进出口通道服务市场20%以上,平行进口汽车试点启动并完成全流程试单运作。

金融服务功能进一步增强:自保税区片区挂牌以来累计新设“一行三会”金融牌照机构及再投资项目130家、类金融机构等7714家,上海国际能源交易中心、上海国际黄金交易中心等面向国际的金融要素市场在区内成立并运作。

航运服务功能进一步提升:2015年外高桥港和洋山港集装箱吞吐量达3357.2万标箱,“十二五”期间年均增长6.0%,占上海港92%;区域航运物流服务收入年均增长14.9%;国际中转集拼业务试点运作顺畅,浦东机场货邮吞吐量达327万吨。

战略性新兴产业进一步发展:超过2/3的制造类企业积极拓展贸易功能,高技术产业产值所占比重超过50%,保税维修检测功能落地并形成一定产业规模。

根据上海市和浦东新区“十三五”规划的总体部署,到2020年在投资开放性、贸易便利性、金融要素流动性和功能集成化等方面形成开放度最高自由贸易园区的基本框架,打造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标杆性功能平台,基本建成跨国公司总部集聚、服务贸易创新引领、新兴产业蓬勃发展、双向投资积极活跃的前沿阵地,成为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中的重要功能节点和“深耕亚太”的战略载体。

“十三五”期间保税区片区重点实现四项目标:

1、经济实力取得新跃升。区域经济规模不断扩大,投资企业经营总收入达26000亿元,商品销售额年均增长9%,新型服务收入年均增长20%,商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达60%。税务部门税收增长领先于经济总量,到2020年达近1000亿元。

2、制度创新实现新突破。到2020年,以“一线放开”为核心的贸易监管制度创新不断深化,投资管理、金融开放、事中事后监管等领域制度创新取得积极进展,率先构建起符合国际惯例和运行规则的跨境贸易投资管理体系,投资贸易便利化水平达到国际水准,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进一步降低。

3、功能拓展获得新进展。强化国际贸易平台作用,货物进出口总额约占全市30%(其中进口额约占全市35%),离岸贸易、中转贸易等新型贸易业态率先在自贸试验区取得新突破,每年新增总部企业15家;港口集装箱吞吐量占上海港的比重继续保持90%以上,航运物流产业实现年均两位数增长;跨境人民币结算总额翻一番,融资租赁资产规模达5000亿元以上。

4、辐射带动形成新格局。联动周边片区进一步实现与国内重要口岸、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的互联互通,进一步提升在国家长江经济带和“一带一路”战略中的地位,加快形成多层次、宽领域的内外联动发展格局。

保税区片区发展“十三五”规划经济发展目标的指标体系


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删除。